古筝的历史和发展

古筝的历史非常悠久,在中国乐器中的影响力极大,而且在滚滚历史长河中不断地向前发展,那么古筝的历史起源以及发展究竟是什么样子的那?下面就和乐器轩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古筝的历史和发展吧。

一、古筝的起源

筝,通常人们又把它叫作古筝。这与它具有古老的历史渊源、浓郁的民族特色有关。早在战国时代,筝就已经流行于秦、齐、赵等国。关于筝的命名,有两种说法,一说是有瑟分劈而来,另一说是因发音铮铮而得名。

二、古筝古代的发展

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汉民族乐器,一共10级。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,已经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了。有说法为,筝是战国时的一种兵器,用于竖着挥起打敌人还有一句古话叫“筝横为乐,立地成兵”。后来在上面加上琴弦,拨动时发现悦耳动听,于是发展成乐器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兵器也越来越轻便,筝这种体形庞大、质量不轻的兵器就被遗弃了。所以眼下人们见到的筝都是以乐器的形式出现的,形态优美,并附有装饰。

汉代应劭《风俗通义》载文:筝,“谨按《礼乐记》,五弦,筑身也。今并、凉二州筝形如瑟,不知谁所改作也。或曰蒙恬所造。”从应邵的《风俗通》2所载可知,汉以前的筝其制度应为“五弦,筑身”,但是当时“并(山)凉(甘肃)二州筝形如瑟”,应邵不知何人4所作的改革,还记下了“蒙恬所造”的传闻,这又是说明,汉代已经流传瑟形的筝了。

唐代的杜佑在《通典.乐四》中说:“筝,秦声也。傅玄《筝赋序》曰:“以为蒙恬所造”。今观其器,上崇似7天,下平似地,中空准六合,弦柱拟十二月,设之则四象在,鼓之则五音发,斯乃仁智之器,岂蒙恬亡国之臣关思哉。并有附注说:“今清乐筝并十有二弦,他乐肯十有三弦。轧筝,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。弹筝用骨爪,长寸余,以代指。”

宋元明之际,筝艺术更进一步发展。《乐书.宋史.乐志》中记载:“本朝十三弦筝,然非雅部乐也。” 元明时期出现了两面筝对弹的表演程式。明代十五弦筝的出现标志着筝的演奏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。

清代时期,十四弦筝开始使用七声音阶的定弦。在《律吕正义合编》有:“今筝十四弦则五声二变为七,倍之为十四也”。这里说的“五声二变为七,倍之为十四也。”意思就是指七声音阶定弦。

三、古筝现代的发展

五十年代时期,曹正、曹东扶、罗九香、刘天一、苏文贤等经验丰富的古筝艺术家,促进了全国各高校古筝专业的发展,为古筝艺术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六十年代初,第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古筝学生离开学校并走进了社会。他们具有较高的音乐文化素养,特别是他们汲取了各筝派的优点,并逐步形成了各自的风格。从此,古筝艺术在更高层次上返回民间。八十年代学筝的人越来越多,古筝艺术得到了广泛的普及,李婉芬、邱大成、何宝泉、孙文妍、王昌元、项斯华、范上娥等,这些人被称为第二代筝人,并各自影响着一方。九十年代后,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和推动,群众性古筝教育蓬勃发展,新的现代风格筝曲作品也层出不穷,比如《幻想曲》《溟山》等,古筝艺术的发展已经愈来愈多彩、强大。

好了,有关古筝的历史和发展的介绍就为大家说到这里,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,同时也希望大家了解古筝的历史和发展后,可以更好的接触民族艺术,让古筝的天籁之音越传越远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句子网 » 古筝的历史和发展

赞 (2)